中国古典哲学与中华武术有很大的关联。如果在学习武术的同时也把哲学融入其中,也许会更好理解,从而得到不断的提高。
中国古代哲学以《易经》的“阴阳八卦”、《老子》的“道”和孔子的“儒家学说”为核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它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性、博大的系统性、鲜明的主体性。它既是对其它意识形态的归纳和总结,也对其它社会章识形态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武术,在其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哲学思想中通变思想、文感相斥思想和发展变化思想的左右。历史上许多武术家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古代的哲学思想来分析解释自己演练的拳法,并能融会贯通地创造出不同风格的拳种。明末出现的所谓“内家拳”,以及后来的太极挚、形意拳、八卦掌等拳种对拳理的解释,都与古代哲学思想密切相连,含有丰富的哲理性。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经》。《易经》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同时“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这体现了古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思想。太极拳的拳理正是由武术家们根据自己长期的锻炼实践,把古代的辩证法思想同拳术动作的运动规律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而加以解释的。如动与静、过与不及、曲与伸、柔弱与坚刚、直养与曲蓄、合与开、张与弛、抑与扬等等对拳理的精辟论述,都是阴阳对立统一原理的不同表述方式。
始于明末清初的形章拳,以劈、崩、钻、炮、横五拳为基本拳法,用“五行”哲理对它们进行解释,以示相生相克的拳法变化。
直接以“八卦”命名的拳术“八卦掌”,虽起源于清末,却也是武术家将拳术中的攻防招式同古老的“八卦”说相结合的产物。八卦掌沿圆走转的形式按八个方位进行,直接取形于“八卦”,而从事法的随走随交、纵横交错,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的深邃意境中,则可以看出是取意于《易经》,把八卦的无穷变化看成是有规律的,是在数的序列中周转、运动和变化这一发展变化观的。
以查拳、华拳和少林拳为代表的长拳类拳术,也同样融古代哲学思想于一体。如少林拳讲究“逢刚柔化、逢柔刚进”;华拳强调“阴阳二气”的对立因素;查拳主张“刚柔相济”等,无不是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和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是在宗教的形式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的阴阳学说、五行说、八卦说等,虽然都试图运用阴阳的对立关系来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运用多种自然物来解释万物生成的本源,但它们仍被禁锢在宗教观念的体系中。这就使得武术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影响,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因而在许多武术著作中都可以不同程度地窥见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
总的说来,中国武术作为人类自身完善的一种手段,它是与华夏种族精神完善的手段——哲学一道建筑起中国文化大厦的。作为精神最高产物的哲学,对于人类其任何肉体的和精神的完善手段都起着指导作用,并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武术是一种中国的传统文化形式,它和其它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具备两个重要属性,即时代性和民族性。民族性表现为在相同的时代里,不同民族的文化所具有的民族特点;时代性则是不同民族的文化所具有的相同时代特点。人们在讨论文化问题时常提到“古今中外”,正表现了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这种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传统,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依据的。就我们传统来说,求精神愉悦为目的,有“安贫乐道”的传统,因此中国哲学是注重情感的,强调人与自然、宇宙的统一和谐,而中华武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在中华历史上绵延数千年,它是更富哲理的运动。
中国古典哲学对武术的影响是深远的,以太极哲理为精髓的太极拳,以阴阳八卦化生观念为理论基础的八卦掌,以五行学说为理论思想原则的形意拳,以及以孙子兵法为指导思想的武术技击战术等,都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这就说明中国武术在道和武的结合中,其品质也得到深层次的改造,它所体现的哲学精神与文化内涵也是中国武术的魅力所在。
古人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阴阳相济”,是中国传统哲学带给中国武术最原本的精神——相生相克。不管是现实生活中的武将还是武侠小说中的武林高手,他们拥有的武侠精神最原始的一点就是所有武功都有其克星,天下没有真正的“无敌”,妄想自己有朝一日可以成为天下无敌的人并不是真正的高手,因为他不懂得相生相克的道理,也就注定了迟早的落败。
中国古典哲学中整体与局部的辨证统一也在武术精神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中华武术中最博大精深也是使多少西方人士所叹为观止的,当属中华武术中的阵法。武侠小说中各大门派都有自己变幻莫测的阵法不说,我们所熟知的少林寺,就是用“十八铜人阵”来作为弟子出观时的必过关卡。
而阵法能发挥如此大的力量,并不是阵中人的武功有多高,相反,对武术知识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阵中的武者其武功并不能算作武林高手,而这也正是阵法的奥妙之处,当局部以和谐巧妙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时,它所发挥出的效果往往远远大出整体之和。正是这种哲学中最普遍的道理为武术打开了一个如此宽的空间。
普遍联系的观点也是哲学中一个经典的观点,而这个观点也被我们的武者娴熟的运用在其武功与精神上。回想一下我们所熟知的各位武侠,我们就会明白最上层的武功并不是把一种武功提高多高层,而是恰到好处的运用了“联系”,真气与套路的联系,道教与佛教的联系,人与自然的联系,甚至是人与人的联系。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和多样性,正是有了对联系的这种把握,才不会使武功变的孤立,才有了“以一生多,变幻莫测”的上层武功。
中国哲学价值观的核心是“人”。自古以来,受尊敬的大侠,更多的不是其武功的高低,而是其武侠精神中是否有这个“人”字,正所谓“侠骨柔肠”。心中以人为本的侠客才能最终在江湖立足,心中记挂百姓安危的武者才能把其功力升至最高,心中有他人的大侠才能绝处逢生,最终化险为夷。总之,中国古典哲学与中华武术有很大的关联。如果在学习武术的同时也把哲学融入其中,也许会更好理解,从而得到不断的提高。
嵩山少林寺武术学校:0371-56752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