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范小青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1-10
页数: 279
内容简介 · · · · · ·
《裤裆巷风流记》主要写的是苏州小巷里的人情琐事。浓郁的文化特色,生动的苏州方言,使其字里行间弥漫着真实可感的人情味。
作者简介 · · · · · ·
范小青,女,江苏苏州人。1978年考入苏州大学中文系学习,1982年毕业留校,担任文艺理论教学工作。1985年调入江苏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现为江苏省作协主席、党组书记,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 1980年起发表文学作品,以小说创作为主。已出版长篇小说17部,中短篇小说近300篇,电视剧100多集。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女同志》、《赤脚医生万泉和》,中短篇小说《城乡简史》、《我们都在服务区》、《嫁入豪门》,电视剧《费家有女》、《干部》等。
目录 · · · · · ·
这里满是苏州小巷里的平凡人平凡事。
这些人这些事,就在你的身边,
亲切而熟悉。
目 录
引 子 1
第一章 1
展开全文
第二章 6
第三章 14
第四章 20
第五章 26
第六章 33
第七章 40
第八章 47
第九章 54
第十章 60
第十一章 67
第十二章 73
第十三章 78
第十四章 84
第十五章 91
第十六章 96
第十七章 101
第十八章 108
第十九章 114
第二十章 118
第二十一章 125
第二十二章 131
引 子
相传,很久很久的远古时代,在茫茫的大海中,有一天突然涌出一个小小的岛屿,人们把它叫做海涌山,海涌山便是现在的苏州名胜虎丘,也便是苏州地区最早的陆地。
历史走过了几万年,至公元前十一世纪,吴泰伯将中原文化带到江南,在苏州附近建立了一个弹丸小国,若干年后,泰伯之二十世孙诸樊迁都苏州,筑起名为“吴子城”的小城,又过若干年,阖闾授命伍子胥扩大“吴子城”,建成了相当规模的阖闾城。于是便有了苏州,有了这个古老而美丽的城市。
古老而美丽的姑苏,人杰地灵。夫差称雄而亡国,勾践忍辱而复起,范蠡西施的传说,唐代诗人的吟咏,吴门画派的丹青,唐祝文周的笑料,况钟林则徐的清正,清朝的十七名状元,等等等等,无不为这座人间天堂、东方威尼斯涂上一层又一层的亮色。
苏州人杰地灵,苏州历来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闻名,无数文人骚客留下的文章典籍,大都以他们为主体。
然而,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只能是苏州极小的一部分,苏州的绝对量是芸芸众生、市井小民,是他们的喜怒哀乐。
第一章
裤裆巷这个名字实在不大文雅,叫起来也拗口,似乎总给人一种下作的感觉。小伙子出来追大姑娘,丫头外面谈男朋友,人家问起来“家住什么地方”,裤裆巷,说出来面孔上总有点难堪兮兮。其实,苏州城里稀奇古怪的地方名字多得很,狗屎弄堂猫屎街,照样出状元,住大老爷。
裤裆巷原本不叫裤裆巷,叫天库巷,响当当的名字。传说很早以前,这地方地势低湿,阳气不足,老百姓里多有患风湿病的,唐朝周真人为民禳灾,在此地建坛,一时间香火兴盛。
城里城外不少人家贪图这里风水好,有仙气,都来建房落户头,开店肆办作坊,才有了这条街,取名天库。
天库巷难得一块风水宝地,来造房子落户的人家,自然全是头挑的货色。头挑的料作,头挑的匠人,头挑的格式,头挑的做工,你比来我比去,你造三进我砌五进,你用陆墓金砖,
我用黄杨紫檀,你雕梅兰竹菊,我刻凤穿牡丹。一时间深宅大院,雕花大楼,一宅宅竖起来,雕梁画栋气势峻峨,砖雕库门玲珑剔透,镂花长窗雕工精致,着实水平,着实叫人眼热。小
巷在高墙大院夹峙中,愈发显得进深、威风、气派。自此,天库巷日益发落,到唐朝白公刺史辰光,苏州城里老百姓唱苏州城“苏州七堰八城门,七塔八幢九馒头①,三横四直泊舟航,三宫六观十八坊”。天库巷方圆左右的老百姓唱天库巷“入阊门,进天库,井挑巷,巷挑井,店肆开,人客来,茶社酒坊闹稠稠”。这种土里土气的民歌民谣虽说不如文官才子写的什么“朱户千门室,丹楹百处楼”,什么“市河到处堪摇橹,街巷通宵不绝人”的句子有味道,但不过土也有土的滋味。
天库巷经过几朝几代,到了明朝某年某月某日,一位巡抚大人路经天库巷,天上下雨,地下潮湿,石卵子打滑,轿夫跌倒,巡抚大人从轿子里跌出来,一手捂住额头,一手捏牢裤裆,气急败坏地叫了一声“哎呀裤裆”。这个狼狈的跟头和这句有失身份的话,偏巧被弄堂里一个烟花女子听见,熬不牢“扑哧”一笑,这一笑,笑出一桩风流事流传下世。老百姓不喜欢这位巡抚大人,便“裤裆裤裆”叫开来,嘲笑大老爷。裤裆巷里现今的住户,一到热天乘风凉,就要听乔老先生讲这段故事,讲得活灵活现,煞有介事。说是老古书上看来的,旁人没有见过什么老古书,虽是将信将疑,却也没根据反驳。
据说天库巷被叫做裤裆巷之后,风水败了,名声臭了,街巷里茶坊酒楼,馒头浑堂自然不少,可是堂子、赌场愈加多,后来人称裤裆巷十家店肆三堂子。说是那辰光,浪荡公子卖×货,满弄堂晃荡。
到了清朝乾隆年问,苏州吴世恩金榜有名,中了头名状元,回来就买下裤裆巷三号那宅房子。苏州城里好宅大宅多的是,可以说条条弄堂藏金屋。吴世恩的老宅在马家巷,中了状元买新宅,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体,可是,状元买宅,东不看西不买,南不拣北不挑,偏生看中裤裆巷里这宅房子,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吴世恩中了状元,后来做了大夫,专门教太子读书,在皇帝面前十分得宠。有一回,皇帝和他拉家常,问起他苏州的老宅在玄妙观之东还是之西。吴世恩心想皇帝真正不得了,中国这样大,皇帝连苏州玄妙观的方位肚皮里也清清爽爽。一时心急慌忙,讲在玄妙观之东。皇帝龙颜一开笑了。等事体过后,吴世恩回想起来,吓出了一身冷汗,自己家的老宅在马家巷,明明是玄妙观之西,怎么会讲出在玄妙观之东呢,这不是犯了欺君之罪么。吴世恩吓得嗦嗦抖,神经倒还清醒,马上寻出理由告假回苏州,急急忙忙到玄妙观东面和马家巷差不多位置的弄堂里寻房子,先寻到北面一条肖家巷,看见一宅现成货,可惜这宅房子太小。吴状元北京城里做大官,苏州城里名气响,回老家自然要讲排场讲气派了,耀武扬威。看不中肖家巷这宅房子。也幸亏得当初吴世恩没有买下这宅房子,倘是买下来,后来一位名闻天下的女人赛金花就不可能住到肖家巷来了。吴世恩看不中肖家巷的房子,再往南去,寻到裤裆巷,三号那宅房子,一看就中。当时家人有所犹豫,告诉说,裤裆巷风气不灵,名声不好。吴世恩怕的是“欺君之罪”,而不是什么名声风气。家人好心不得好结果,碰了一鼻子灰,不敢再多嘴。吴世恩买下房子才算定心,一身轻松回京城。
老法里的规矩,男人进京做官,大房要守老家老宅的。吴世恩在裤裆巷买的大宅,自然是归大房住。那辰光的做官人,一般有个三房四妾,不稀奇的,也是一种风气。只讨一个女人,总归好像没有派头,乡下人兮兮的。吴世恩做了大官,除了大房守在苏州老宅,二房三房随去北京,住在西单米氏胡同,也是显赫得不得了的大宅。四房小姨太太就在苏州城里偏僻一点的地方另外买了一宅房子,买几顷田收租,安几个下人服侍,消消停停,福享终身。不过这份福气,现今的小姑娘恐怕是不肯要的。拿现在的话来讲,就算有金项链金耳环金戒指,貂皮大衣迷你裙,一日到夜关在屋里,戴给啥人看,穿给啥人看。不过那辰光的女人,像吴世恩四房这种小家人家出身的女儿,修到这等地步,着实让人眼热煞了。
大房安顿在裤裆巷三号,自然要比四房风光得多。
裤裆巷虽然风气不好,民居住宅是不差的。三号这一宅,做状元府,一点不推板①。想起来吴状元一举成名,京城里做大官,这种人家买下来的房子,总归不会是蹩脚货。
吴家大宅,光是大门就气派得不得了,八扇头的墙门一字排开,墙门木料全是上等银杏木。进大门一方天井,天井后面又是八扇墙门排开,开进去是门厅,也就是现在讲的门堂间。
门堂间西面有一过道。方砖铺地的过道夹在高墙之中,幽深阴暗,延进去二百多公尺长。过道中央原本有一口暗井,住家怕小人出事体,老早就封起来不用了。过道南北通,把大宅分作东西两落。东面一落总共六进,前面四进分别为门厅、轿厅、大厅、女厅,这四进的房子格式大致相同,全是三开间的门埘。这种老房子的开间,不像现在房子的开间,头二十平方碰顶了。老早辰光这种大开间,一间小至三四十平方,大至七八十平方,气势庞大,派头十足。开间墙头大都是木板壁,也有粉墙,门前一排走廊,走廊有落地排门窗。走廊前一方天井,厅后各有一座清水砖雕门楼,用来隔开前后两进。厅前门框上各有四字题款,门厅上方一幅匾额,是道光皇帝亲笔题的四个字:“吴大夫第”。用金粉写在红木匾额上,轿厅上的“祖孙鼎脚”也是皇帝题的款,大厅上是“天赐纯嘏”2。女厅后面有一座小花园。园中有假山鱼池,早先还有一幢五楼五底的房子,坍塌以后,改成一条旱船形状的宅屋,旱船后来遭难焚烧以后,就再也没有造起来,那一块地方也就空落了。再后面就是灶问,也有三开间门面的地盘,东西各有两口三眼灶。据说吴家顶兴旺的辰光,光上灶下灶就有十来个下人。
西落总共有三进。第三进是住宅,有六开间。住宅往前,叫纱帽厅。这纱帽厅是全宅顶好的房子,前后各有一方天井,前大后小。纱帽厅前面那一进叫鸳鸯厅。鸳鸯厅有四开间外加一隔厢,房间也全是红木地板,镂花长窗。除了东西落以外,还有一些零碎房屋,质量稍许蹩脚一点,是账房先生和其他下人住的。整个住宅区后面有一座大花园,叫凤池园。园中亭台楼阁,湖石假山,荷花鱼池,九曲小桥,长廊花窗,样样齐全。据说吴家顶兴的辰光,光光被称做“富贵花”的牡丹花就有三十五墩。
吴宅状元府,里里外外,前前后后,处处看得出显贵的门第形式,表示出宅主人的地位等级。
吴世恩买下这宅房子,回到京城,心想欺君之罪已不存在,何况这宅房子是不差的。后来也就不大过问了。不晓得房子再好,风水不灵,吴家大房搬进来以后,大房里是一年一年败落下去,一代一代下来,养儿子居然全是单传,全是险介乎的事体,到了第四代上竟然绝了子孙,从其他房里嗣过来一个儿子传宗接代。说吴世恩的孙子也中过状元,其实那个不是大房里的孙子,中了状元就拿过来算是状元的嫡传了。吴家人丁不旺,家门不兴,以后再也没有出过什么状元,做过什么大官。子子孙孙倒是出了不少浪荡公子,吃着祖宗,花着祖宗,坍祖宗的台。吴世恩九泉之下倘使晓得全是买下这宅房子之过,不气煞也要悔煞了。
裤裆巷虽说历史复杂,三教九流,各式人等全有,现今可全是规规矩矩正正派派的人家,做的规规矩矩的事,寻的正正派派的钱。何况现在年纪轻的人,讲究实惠的多,倘是裤裆巷
有花露水,来几个海外爷叔阿伯,冒几个万元户,照样娶得着城里顶漂亮的女人,人家保证不会嫌避你是裤裆还是裤脚管。
可惜裤裆巷什么名堂也没有,石卵子铺地,青砖头打墙,笔笔直直一条弄堂,一眼望到底,不像裤裆,倒像直筒裤的一条裤脚管。
裤裆巷实际上可以算得上是一条街,不像那种丝瓜一样纤细纤细的弄堂,两边人家出门碰鼻头。裤裆巷宽宽敞敞,虽说面子上笔直,一点不打弯,夹里芯子却是九曲十八绕。一扇扇门面,大大小小,拱形方形圆形,外面看看不稀奇,踏进去却是别有洞天,世界全做在门洞里厢。一扇大门进去,一通通出去,十七八亩地的也有。六七十间房间,三五十家人家,一二百口老小,全扣在一个门洞里,进门方能看见大石库门里面套小石库门,小天井里面通大天井,绕过来串过去,通过来弯过去,小人玩躲猫猫“官兵捉强盗”倒是一等的好地方,幼儿园、儿童乐园里觅也觅不到的。倘是东洋人来打仗,根本用不着挖地洞,用不着打什么地道战,地面战也蛮有打头了。
世界做在门洞里,哭哭笑笑,全关在一扇门里。早先的店面开间现今全封掉改建了,弄堂里店少人少,自然冷清,有拾破烂收旧货的,卖鸡蛋卖绍兴乳腐的,修洋伞修棕棚的,日日夜夜串过来串过去,拉直了喉咙穷喊,愈发显得弄堂里幽深。
早先的房子,自然是尽足当时人们的要求造起来的。即使顶蹩脚顶普通的民居,起码也有三开间门面,一方小天井,碰到达官贵人、殷实富户,一般像那种两落七进两落五进的大户头只住一户人家。自然称心,自然惬意,自然热天凉笃笃、冷天暖烘烘,自然宽宽舒舒、清清爽爽,现在一个院子轧进十七八家二十几家,一代一代还不停不息地衍生出来,住房狭窄,水卫设备落后。常常是十几家合用一口水井,一个早上用下来,井台上一塌糊涂,有几个鸭屎臭的,还在井台上刷马桶,臭水往阴沟里一倒,一点不讲道德,拆了烂污①,要居委会干部揩屁股。旁人讲几句,总还有理由犟辩,上班来不及,扣奖金啥人赔,小人要读书,迟到了立壁角啥人肉痛。住户的马桶天天夜里排在过道里,有吃饱了饭没有事体做的小猢狲,偷马桶盖当飞碟甩。碰到环卫所清洁工有思想问题不上班,住户就要自己拎到厕所里,倒马桶倒痰盂倒夜壶。这种事体,年纪轻轻的小姑娘,总不大高兴做,赖得掉总要赖掉,苦煞了几个老太婆,串弄堂过马路,颠颠晃晃,抖抖嗦嗦,拐到厕所上气不接下气。
住户轧②得兜不转屁股,想想早年这样的地盘只住一家人家,称心煞了。至于古辰光什么样的人家住这么大的地方,大家也不想去弄清爽,弄清爽也不会多出一间房间,一个平方也不会多。
只有乔老先生顶稀奇,一肚皮的货色没有人要听,闷在肚皮里,痒得要命。有一次,屋里来了两个亲戚,也不管人家有没有兴趣,揪住机会像说书一样开场,那宅房子,起先是哪家的状元府,后来传给侄子是个大学士,再后来传给孙子某某状元,再后来一个不争气的子孙一夜之间把一宅状元府输脱。这座大院是什么大官造的,后来得罪朝廷,贬官革职,房子给一个什么太监的什么亲戚买下来……讲得活灵活现。裤裆巷里户户宅宅的根底,老先生好像清清爽爽,天晓得是真是假。乔老先生的孙子乔乔,听这种老古董听得发腻发酸,但总不可以塞牢自己耳朵不听,也不可以封牢阿爹的嘴巴不许讲,就贼忒兮兮插嘴问阿爹,你讲太监,老法里的太监,真的要割卵的?弄得乔老先生面孔上青一块白一块红一块紫一块,乔老先生自己也总算是个有知识的人,少年时候背过四书五经,青年时代读过梁启超康有为,中年辰光做过几日官府文书,老来还要看看《吴越春秋》《清嘉录》,却修了这么个孙子,台坍光。
吴宅状元府到底什么时候造起来的,现在已经弄不清爽了,卖到吴氏手里,以后就没有再改换宅主人,吴氏家族后来虽然败落下去,出了几个不肖子孙,但是这宅房子总算还是保下来了。到了解放来的辰光,吴宅的当家人是状元第六代的媳妇吴李氏。吴李氏娘家也是大家,传说是武英殿大学士顾鼎臣的后代。解放前,吴李氏有个阿哥在政府里做事体,解放辰光逃到台湾,临动身特为跑来劝妹子,卖掉大宅,同他一起去台湾。吴李氏从小受足家训,晓得进得吴家门,就要为吴家想,生为吴家人,死为吴家鬼,所以死守老宅,不肯离开。解放后的开头几年,日脚倒也蛮太平,时常有苏州城里老人家来来往往,过年过节政府也有人上门拜访,吴李氏庆幸自己没有听阿哥的话,到了1956年公私合营,一家人家不许有这么多房子了,要合营,吴李氏也想得通,反正屋里人少,这么多房子也住不了,再说公私合营是为国家好,也为老百姓好,反对剥削,大家过新社会的生活,人人有责任。吴李氏没有什么意见,自留了一小半房间,余下的全部合营了。后来听说苏州城里有差不多的人家房子全是捐献给国家的,吴李氏出门碰见居民委员会的干部,还有点难为情呢。公私合营到“文化大革命”前这几年里,吴家出卖了一部分私房,其余的房子除吴家自住两间外,都出租给别人住,吴家后代子孙靠这点房子吃饭过日脚,倒是一座吃不空的宝山。“文化大革命”一来,人人碰着扫帚星,个个晦气触霉头,吴氏大宅更加逃不脱,充公。吴李氏老太太吃住没有着落,赶进一间六平方的小灶屋,贴贴洋火盒子,寻点辛苦钱混日脚。
其他住户倒不曾关账,算是受剥削的人,房子照住,不过不是住吴家的,而是住公家的,公家收房钱,比吴家收得少,住户倒也乐得。原先大家不满吴家收的房钱太贵,看见人家纺绸褂子一披,鹅毛扇子一摇,上午皮包水,下午水包皮①,餐餐七荤八素十样经,实在气不平,眼皮薄,肚皮里喊不公平。到“文化大革命”风头上,踏人家一脚,揭发金子宝贝绫罗绸缎,实在杀瘾。现在看看吴家子孙,三五六口轧进一间小屋,过这种平头百姓过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日脚,细皮嫩肉变作粗皮老肉,见了人点头哈腰,低眉顺眼,作孽兮兮,心里又有点过意不去,也想不明白这种变世的日脚是啥人作出来的。
等到大家还过魂来,轮到处理吴宅的辰光,街上已经在唱“属于八十年代新一辈”了。大家心里有数,房子姓吴,自然应该还给吴家,可是住户不过门,赖死赖活不肯搬。房管所来劝劝,弹开三公尺,单位里动员,讨价钱,要我搬开不难,你给我多少平方,新房旧房,公房私房,楼房平房,有没有抽水马桶白瓷浴缸。单位哪里来的平方,有几个平方,就要打破几个壳郎头。住户自有自己的苦衷难处,挖屎丢烂泥,寻死觅活,样样做得出。碰着吴家的人,嘴里还不清不爽说什么现在变世了,叫工人阶级困马路,房子让给官僚老地主。说得吴家七十八岁老当家吴李氏心里寒丝丝,牛牵马绷讨还了两大间一隔厢算数。房管所立时三刻上门,要求吴李氏老太太作价处理其他房间,叫老太太开价。吴老太太刚刚经过脱胎换骨,触及灵魂的“锻炼”,现在魂虽然归来,却是惊魂未定,看见公家的人,已经有了三分惧怕,叫作价就作价,叫她开价倒是开不出,随便公家给多少,多给多拿少给少拿,房管所乘机杀半价,杀得辣豁豁。吴老太太总共拿到万把块钱,心里也明白吃了大亏,嘴上却不敢讲出来。
吴老太太早先嫁到吴家里,做少奶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油盐酱醋柴,自是不闻不问,房子家当愈发一窍不通。及到落难,起先还有六个平方轧轧,后来索性扫地出门,住到原先屋里一个下人家里,同那家一个老太婆轧铺,过了头十年苦日脚。起先叫她扫马路,冲厕所,老太太实在做不动,总算碰上几个心肠软的,叫她领点洋火盒子贴贴,弄点纱头拆拆。一个月寻个十块八块,咸菜汤泡泡饭。现在一次头有了万把块钱,手发抖,心发荡。
吴家落难辰光,大女儿吴方圆已经出嫁,女婿屋里成分好,女儿自然要同娘家划清界限的,讲出了绝活,从此不再来去。不过划清也好划不清也好,娘家的屎粘在女儿屁股上,揩不清爽,女儿女婿为了老娘,也吃足了苦头。大儿子吴方已经成家立业,有了两个小人,一家大小四口,被赶到乡下做农民去了,一去不复返。近几年到乡下去查查,说根本没有来过,二十年不通音讯,不知死活。小儿子吴圆,那一年已经二十四岁,还没有娶女人。读书读成个书憨大,连考三年考不取大学,算是败了状元人家的面子,弄得神经兮兮。后来捏了一纸命令,一火车乘到东北树林里做苦力。人家嫌他成分不好,浑身冒酸气,分一间木板房给他,独吊吊地住在大树林里。这间木板房,风一吹,嘎嘎响,雨一落,嗦嗦抖。门关不上,窗合不拢。有一日,一只老狗熊推开门进来白相①,老狗熊朝吴圆笑眯眯,抬抬手,吴圆吓得尿撒了一裤裆,神经就有些混乱了,不过还是会吃会做,就是一直讨不到女人,有空闲就坐在木板房门前,盯了木板房看,发痴发呆。到后来,吴圆调回来,已经四十出头了,又是一火车乘到苏州,进门看到老房子已经退还,立时嘻嘻笑出来,笑得收不拢场,笑得隔壁邻居汗毛凛凛,笑得吴老太太在边上哀哀地哭。从此,吴圆脑子一阵清爽,一阵糊涂。
清爽辰光,上班下班,吃饭困觉,讲话办事,一点没有两样,糊涂起来就不好讲了。大家都说,吴圆这世人生全作掉了,再好也是个废人了。吴李氏老太太一世人生熬下来,落到这般下场,一碰就要心酸流眼泪。不过日脚总比“文化大革命”好过多了,那辰光弄得一门心思想寻死路,幸亏隔壁邻居劝她,说你死了要拖累儿子的,才打消了她的念头。吴老太太女儿吴方圆,就住在本市,晓得老娘现今的情况,有好好的房子,没有好好的人传,自要动心思的,吴方圆今年也毛五十岁的人了,前几年算是同老娘划清界限,不来往,现在要她老面孔上门来还有点难为情,先叫小儿子来讨老外婆的口风。吴老太太头二十年不曾同自己骨肉一道过日脚,吴圆虽然回来,又是这剐腔调,想讲句贴心的话也没有人听,刹生头里天上掉下来一个大外孙,一口一声外婆,叫得亲亲热热,又高又大,一表人才,活脱脱像两个娘舅,老太太欢喜还来不及,哪里还会记恨什么“划清”不“划清”。
不多几口,吴方圆的小儿子姚克柔就搬进来同外婆一道住,陪老太太过日脚了。户口也迁到老太太的户口簿上,姚克柔改为吴克柔。
吴克柔迁进吴宅的辰光,还不满三十岁,插过队,做过工人,结了婚,有了一男一女两个小人,女儿已经六岁,儿子也已四岁了。
吴克柔头脑拎得清,听老太太谈了房子的事体,立时上到房管所长门上评理,人家拿出老太太签的字据,白纸黑字,出门不认账。吴克柔弄不过房管所,就去打官司,一级一级告上去,事体弄得蛮大,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判下来。听吴克柔的口风,这场官司不是三万五万应付得过去的。其他住户看看现今的政策,心里七上八下,晓得这桩事体早点晚点总要弄清爽的,只怕有朝一日,自己也要像当初吴家一样,被人家扫地出门了。
吴家1981年讨还的两大间加一隔厢,就在鸳鸯厅这一进里。鸳鸯厅另外还有二开间,住了两户人家。吴老太太刚住回来的辰光,邻里关系自然有点尴尬。老太太想想早先吴家一家也不过五六口人,住这么大的地盘,除了纱帽厅接待高级客人,住宅住人,其他几进全是不派什么大用场的,每天自有下人打扫清爽,锁好门。现今只还给她二开间一隔厢,想想是气不服的。吴克柔打官司,强调起来理由充足,别人驳他不倒。可是,三五六口七八口,轧在一间屋里的平头百姓,热天蒸馒头,冷天贴大饼,想想比比,同样不服气,理由更加充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爿世界上的事体,下世也弄不明白了。
苏州城里同吴家这宅房子大同小异的建筑,大街小巷处处有,只不过近几年拆的拆,坍的坍,不少地方已经面目皆非,光彩全无了。有的房子虽然还在,可是不再住人,派派其他用场,被什么工厂无偿占用,堆堆破货废料,被什么单位廉价收买,准备拆了旧房用这块地盘造新楼房。相比起来,裤裆巷三号这宅房子还算额骨头①的。不过额骨头再高,也难得原模原样了。这种早年的大型建筑群,原来都是有规格的,一般一进三间,门前一方天井,东落西落当中有一条进深直通的过道。可是现在,三号这宅房子,已经不是老面孔了,头二十年来,房管部门和住家,旧物利用,见缝插针,大间隔小,小间扩大,角角落落里,还造起来像模像样的房间,大到十来个平方,小到三五个平方,用来放自行车,堆旧家具,当灶屋间,做吃饭间,甚至有人家做新房的。
其实像这种地方,这种房子,早已经不是老面孔了,索性再修修补补,改造改造,通自来水,增加点卫生设备,也还可以混几年住住。凭良心讲,这点房子,旧虽旧,还是蛮像样的,有地板房,有落地长窗,雕花楼板。乔老先生的口气,老法里的东两就是比现今的像腔,看看,这扇窗,精雕细刻,看看,这扇门,风格细腻。好像房子是他自己造的,讲起来骄傲得很。这宅房子,不是明朝末年便是清初造起来的,扳扳指头,三四百年了,人也传了好几代了,房子怎么不要破落。前两年这里的住户曾经选代表到房管所申请大修。房管所开始派人来看了倒也一口答应,纳入计划之内。可是后来突然来了个通知,这一带的住房,上头有统一规划,住户一律不许自行改造。房管所没有权,私房也不许动,已经动过的就算了,以后再要动,对不起,动一动,罚款,事情弄大了,还要追究刑事责任,拖到法院去判。
老百姓骂归骂,怨归怨,怕还是怕的。罚钞票,吃官司,不是寻开心的事体。轧就轧一点,苦就苦一点,中国的老百姓反正是能吃苦,也不怕吃苦,并且会苦中作乐的。就这样,日脚一天一天过下来,看看倒也蛮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