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的HUAWEI P9到今年的HUAWEI P10,华为携手徕卡持续升级手机摄影技术,为全球消费者带来高品质的摄影体验。不知道小伙伴们有没有很好奇华为和徕卡到底是怎样走到一起的呢,合作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还有最后究竟突破了什么?今天本君就一次性给大家揭露独家内幕,满足好奇宝宝们的求知欲,准备开车了,坐稳!��
从2000年11月SHARP在日本发布第一支拍照手机至今,手机拍照已经成为了大众的一种生活方式,每天有数以亿计的照片上传至社交网络进行分享,其中绝大部分的照片来自于手机。手机拍照有独特的优势,便携、永远在线、随时分享。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图片本身就是多媒体信息最有效的传递载体。人们用手机记录自己生活中每一个值得留恋的瞬间。所以,手机拍照的体验,就成了手机行业最重要的竞争阵地。
手机拍照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就是照片的品质。手机的拍照机构,就是一部缩小版的数码相机,虽然物理尺寸对手机拍照的成像品质上有天然的制约,但是由于近年数码影像处理技术飞速发展,手机的数字信号处理能力大大提高,所以手机拍照的影像品质也得到飞快的提升,逐渐取代了常见的便携数码相机的地位,直逼准专业的单反和微单相机。依托着强大的手机处理能力,各个厂家在这个领域各显其能,一时间,大像素、高分辨率、各种滤镜、光学防抖、自拍美颜、超级夜景……在提升成像素质的同时,也极大丰富了消费者的拍照体验。
��
数字成像技术,是一个从光子到电子再到比特的过程。光线通过光学镜片,在感光器件上形成原始的数字信号,通过ISP(图像信号处理)和后处理算法,最终形成可以观赏和分享的图片。要想在眼花缭乱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还是要追本溯源。消费者最基本的需求,还是出众的图像品质,和愉快的拍照体验。
传统的相机厂商,在数码技术的冲击下,也经历着消亡、整合、起起落落的过程。柯达,虽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但由于在转型过程中对既有的优势胶片市场始终抱有幻想,最终以破产告别了市场,变成了摄影史上被纪念的名字。
但传统相机厂商在光学设计和图像质量控制上的经验,是否可以用到手机上?我们是否可以复制胶片时代那些伟大的照片,让手机拍摄的照片也有“情感”和“思想”?经过一番思考,华为决定去和这个产业中最顶尖的公司沟通一下,它的名字叫Leica(徕卡)。
01
为什么是徕卡?
在摄影爱好者心目中,徕卡是一个高山仰止的传奇。不仅仅是因为奥斯卡·巴纳克在1914年手工制造出第一台用35mm电影胶片的徕卡原型机Ur-Leica,这是现代便携式相机的雏形,更是因为百年来,徕卡相机一直保持着卓越的品质,有多少摄影师用徕卡相机留下了宝贵的瞬间,从罗伯特卡帕的“士兵之死”到时代广场的“胜利之吻”,从周恩来总理半身坐像到拳王阿里的出拳照片,徕卡相机始终忠实地记录着历史。
徕卡相机有着出色的光学系统。徕卡镜片的生产工艺非常复杂,除了独特的配料之外,为了让内部应力达到均衡,甚至要花上数月的时间,让光学玻璃的温度逐步降低到可以加工的温度。徕卡所在的小镇Wetzlar,号称欧洲的“光学硅谷”,一代又一代的光学专家在这里潜心研究,改进设计。用徕卡相机拍出的照片,图像锐利,色彩饱和,大气沉稳,被摄主体和背景有可分离的立体感;因为镜头的解析力高,图像的过渡层次丰富,有一种特殊的油润感。
经过百年的发展,徕卡形成了其独特的产品文化。徕卡相机从不会让使用者失望,每一个细节都琢磨到极致;徕卡相机是专业技术的象征,是艺术创作的保证,是摄影师敏锐观察力的延伸;当然由于其高昂的价格,徕卡也是奢侈品的代名词。
展开全文
使用徕卡相机是追求一种品位,一种文化,徕卡是为人一辈子而造的相机。
Steve Jobs 在iPhone 4的发布会上曾经这样说:毫无疑问,(iPhone 4)是我们做过的最精密和最漂亮的产品,它就像一台漂亮的老式徕卡相机。
华为,作为一个年轻的快速崛起的消费电子品牌会和百年徕卡碰撞出火花吗?
02
合作的过程就像谈恋爱
第一次拜访徕卡是在2014年的夏天。早在2013年底,华为通过邮件和对方沟通,表达希望合作的意愿,被对方礼貌地回绝了。后来又经过几次邮件的沟通,徕卡终于同意见面。
见面是从参观开始的,2014年是徕卡的百年纪念,公司也搬进了刚落成的总部。总部从空中看像是一个“8”和“0”的组合,象征着徕卡的两个主要业务:望远镜和照相机。
徕卡新总部的大厅,是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小型博物馆,常年有摄影师的作品展览;在这里,我第一次近距离地观赏徕卡的全系列相机,第一次发现,原来“这些照片”都是用徕卡相机拍的,也是在这里,第一次知道了徕卡M Monochrome,那台著名的只能拍黑白照片的数码相机。
一楼大厅和后面的工厂相连,参观者可以通过玻璃窗,观看后面的镜头生产和组装产线。奇怪的是,我们参观时工厂里面空无一人。原来当天下午是德国队在世界杯上小组赛的第一场比赛,所有人(除了要和我们见面的徕卡方的负责人,以及徕卡当时的CEO)都回家看球去了。每次和徕卡的朋友们回忆起第一次见面的场景,都不禁哑然失笑,感慨于德国人民对足球的狂热,设身处地地想想,当时他们在会议室里应该是如坐针毡的感觉吧。
第一次见面,双方介绍了各自公司的情况,徕卡的CEO专门抽出了20分钟来听我们的介绍。双方约定,各自向高层汇报情况,并推动下一次见面。
在徕卡短短两个小时的拜访,让我心潮澎湃。长达百年的创造优质图像的经验,始终如一的高超技术、精湛的工艺和完美的细节,专注、聚焦且追求极致的企业文化,和华为的DNA何其相似?!如果华为终端和徕卡在手机拍照技术上能够深入合作,将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其实徕卡内部也颇不平静。虽然每年的销售还在平稳增长,虽然还保持着优厚的利润,但徕卡的高层也在思考:徕卡的使命是将优质的图像带给消费者,面对着越来越多的照片图像来自于智能手机的今天,徕卡也希望把他的百年积累应用在智能手机上。为此,他需要一个战略合作伙伴,有相似的文化、愿景,实干的精神,极致的技术。
所以,徕卡在寻找,华为在敲门……❤
一个来自于中国的年轻高科技企业,跟徕卡这样一个典型的德国百年老店,在这么短时间内合作成功,做出产品上市,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看到时代的改变,越来越多的照片来自于手机,这个趋势会改变很多东西,同时大家也看到双方能够一起合作,优势互补,形成独特的组合优势,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的价值。战略合作双方的价值观统一非常重要,在沟通期间徕卡与华为双方高层都保持着良好的信任和沟通。谈判的关键时刻徕卡CEO专门从德国飞到上海,和华为消费者业务CEO当面敲定细节以加速谈判进程。
经过几轮的深入沟通和评估,双方高层的见面,到最后签订战略合作合同,双方抱着真诚合作的态度,跨过各自熟悉的领域,去理解并尊重对方的价值。这就像谈恋爱,通过沟通形成互相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信任,达成尊重,到最后终于牵手,水到渠成。
03
黎明的前夜最黑暗
达成合作协定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双方的目标是要通过合作,给用户带来全新的拍照体验,使华为手机的影像质量有实质性的提升。从一开始双方就成立了技术专家组,分别由徕卡的Dr.Weiler和华为终端的Dr.Yi领导,主要的工作方向是光学设计和图像质量。
手机虽小,五脏俱全。除了尺寸小一点,手机拍照机构的每个部分都和数码相机相对应。但手机的光学设计,有着天然的限制:塑料镜头的光学素质跟光学镜片之间有差距;由于尺寸的限制,传统光学镜头的设计经验可能无法完全继承;镜头模组的加工难度较大,必须考虑生产的良率、量产和成本。
所以,当徕卡专家提出镜头模组的光学设计指标时,挑战就排山倒海地来了:
发展
①
如何提升镜头模组的良率?
光学系统的设计在高中低各个频段达到均衡,才能保证图像的细节、层次和轮廓的品质。同时,徕卡专家在镜头的鬼影和炫光指标上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鬼影和炫光是指在有较强的光线进入到镜头里,因为在镜片间多次反射,从而在视野中形成了像骷髅头一样的影子(鬼影)和点状的光斑(炫光);绝大部分情况下,鬼影和炫光的影响要通过光学系统的设计,尽可能降到最低。徕卡把他们的测试方法介绍给华为的专家和我们的供应商时,把大家都惊呆了。因为徕卡测试鬼影和炫光用的光源相当于投影机的光源,比我们平时用的测试光源强了几十倍,因为只有在这种极端的强光源下,才能彻底暴露镜头在鬼影和炫光上的缺陷。徕卡坚持把徕卡镜头的测试标准用在手机镜头测试,因为这是优秀图像的基础。
前面说过,要做出一组符合要求的镜头是可能的,但是要满足大规模量产的要求和成本要求,还要克服更大的工程挑战。
一开始的试制良率结果是令人崩溃的,类似于每做出100组镜片,最后只能出品不超过10套符合要求的双镜头模组。我们的光学技术团队接受了这个挑战,事实证明在追求极致的路上华为的研发人是不妥协的,除了聚焦攻克技术难题,还与供应商与徕卡的专家并肩作战,徕卡的专家团队多次和我们一起拜访生产厂家,一起讨论改进方案,充分发挥他们在光学系统设计和生产上的经验,指导我们如何调整镜片形状和间隔,如何考虑周边系统对光学部分的影响。在大家夜以继日的努力下,良率在不断提升,终于在最终deadline来临前,达到了量产的标准。
P9/P9 Plus的镜头是真正徕卡品质的镜头,属于SUMMARIT系列(光圈2.2-2.5)。大家可以试一下,用手机对着一个强光源拍照,可以发现很少鬼影和炫光,光晕柔和,稍加调整,就可以拍出不错的“吃光”作品。
试产时的每一批次镜头,都要拍摄大量样张做评测。有一次,徕卡专家针对一批和某TOP品牌手机的对比样张,给出了热情洋溢的评测结果。仔细看了他的评测意见,主要是学习从专家的角度如何从样张上评价光学素质;按照他的观点,镜头的素质已经达到业界一流的水准。
这封邮件对我们团队的信心提升很大,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担心:毕竟这是专家的视角,众多的普通消费者不会这么去看一张图片,我们如何从消费者的角度去呈现一张优秀的照片?
发展
②
力出一孔,只为表现出“色”
——如何拍出有“徕卡味儿”的照片
华为负责图像质量的专家最先和徕卡专家交流时,是轻松愉快的,因为发现在对图像的客观评估方面,双方使用的测试仪器和平台都是一样的,这就使交流有了共同的语言。但是很快我们发现徕卡使用的测试标准要高很多!比如用来测试色彩还原的色卡,我们一般测试要求准确还原几十个色块就不错了,徕卡的标准是140个色块的准确还原。要达到徕卡的标准,对手机的器件、ISP算法以及后处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像质量的测试包括颜色、对焦、纹理、噪声、畸变、动态等很多个维度,这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同时,对图像的评测分为客观和主观两个部分。客观的指标是可量化可重复的,主观的评测主要是针对有代表性的场景。研发多媒体部有一个专门的图像评测团队,光是有代表性的固定场景就有100多种,还有随机的场景。我们邀请了摄影协会的很多同事来帮我们做Beta测试,他们不仅提供了各种场景下的照片,而且即时反馈了很多的技术问题,和我们的专家一起分析;他们有精湛的摄影技术,而且给我们提供了第一批精彩的样片。P9摄影的成功有他们重要的贡献!
图像测评团队,每天不仅要拍大量的样片,还会接收大量的Beta测试图片,分析问题。评测团队的几位同事,几乎不分昼夜地工作,不管我们在美国还是欧洲传回有问题的样片,他们都能第一时间答复,澄清问题,反馈解决方案。设想一下,每天他们面对的都是铺天盖地的问题,每个问题都要跟踪落实解决,这是非常艰苦的工作!多媒体图像这个团队,包括光学设计、算法设计以及图像质量等等,是一个真正能打硬仗的团队!
我在16年一月份拿到P9样机开始试用,充满期待地拍下第一张照片,回放后,说实话内心几乎是崩溃的。因为完全看不出这张图片和著名的徕卡有什么关系,后来的每次升级,都有提升,到2月份的世界通信展的时候,已经足够有信心去展示P9拍的照片了。就是靠这样的每天的坚持,每天的进步,P9的图像一步步向着“徕卡品质”靠拢了。
发展
③
拨云见日,水落石出
2016年4月6号,华为终端在伦敦召开P9上市发布会,向来自全球的数百家媒体超过1500名记者发布了P9/P9 Plus,和徕卡联合研发的双镜头拍照系统,成为发布会最大的亮点和关注点。发布会上,我们邀请了4位国际顶级摄影师,向观众展示了他们用P9拍摄的照片,并分享了使用P9拍照的心得。
4月15号,在上海,华为消费者业务CEO向中国的消费者发布了P9产品,徕卡的高层以及CEO都参加了发布会并致辞;更有意思的是,在发布会结束的两小时后,当天下午6点,P9在全国的公开渠道零售店同步上市。当天晚上,微信和微博里就被各种P9的开机靓照和测试照片刷屏了。
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换成了P9,也通过P9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P9不断给他们带来惊喜:
有的朋友发现P9的黑白模式超级酷,拍出的纯黑白照片特别有“徕卡味儿”。当然,P9的双镜头中有一颗是纯黑白感光器件,不仅承担着双目深度图计算、细节捕捉、辅助降噪等功能,而且还可以作为单独的摄像头,拍摄纯黑白照片。徕卡100多年黑白影像的调校功力,不仅用在徕卡M Monochrome上,也用在了P9身上。
黑白照片更具人文气质,让拍摄者更聚焦于主体、线条、轮廓、光线、明暗过渡这些最基本的图像元素。
有的朋友爱上了P9的大光圈,P9通过双镜头以及激光测距,能够获得图像的深度图,这就使得通过算法调整焦点和景深成为可能。虽然是算法模拟,但其细腻柔和的焦外虚化效果,很好地烘托了被摄主体,使人爱不释手,回味无穷。
一些徕卡的发烧友,发现P9整体的操控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熟悉感 ,这是因为华为和徕卡的设计师一起设计了P9的操作和UI,很多操控菜单和徕卡M系列是一样的,字体也和徕卡是一样的,甚至按快门的声音都是按照徕卡M相机来调校的!难怪徕卡的发烧友对P9的专业模式特别快就可以上手。
不仅媒体,很多消费者、徕卡粉丝,都有一个疑问,徕卡产品定位于高端甚至奢侈品,而华为是生产消费级电子产品的,究竟为什么会走到一起?在设计理念上会不会有很大的冲突?在P9/P9 Plus的发布会后,有记者向徕卡CEO问了这个问题,他给了很真诚的诠释:我们认为华为产品本身具有 Premium的品质,不管是材料的选择还是先进技术的引入,抑或是华为在软件、硬件上的质量标准,所有这些都能够体现高端的品质和特性。所以我们坚定地信任与华为的合作,而且我们也常常想说服Richard,希望华为到外面多去说说自己的标准,因为世界上很多人不了解华为有这么高质量的产品。徕卡是一家有着120年历史的品牌,所以我们非常注重品牌的高端性。而且我们在选择合作伙伴的时候也是精挑细选,非常谨慎;所以我们选择华为作为在智能终端领域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
04
总结:华为和徕卡到底突破了什么?
奥斯卡·巴纳克设计第一部徕卡原型机的初衷,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对拍照的爱好,同时要解决无体力背负座式相机东奔西走的尴尬。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相机的小型化带来了摄影史上的一次革命。越来越多的人带着小型化的相机走向社会的各个角落,用他们的视角去观察和记录这个世界,摄影的内容和题材获得了极大的扩充,摄影的文化内涵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丰富。
如今,手机摄影的发展进一步降低了摄影的门槛,几乎每个人都在使用手机,随时去记录和见证他们的生活,去捕捉每一个他们认为有意义的瞬间;这些照片构成了他们眼中的世界,虽然零乱但是真实;人们也越来越习惯,在语言和文字之外,用影像作为人际沟通和表达自我的第三种方式。所有这些海量的、碎片化、草根化的影像,构成了对世界发展社会变迁更加多元和丰富的记录。
我们在用手机拍照,同时我们也在记录历史。今天的随手一拍,若干年后就是历史的一部分。
摄影的文化内涵再次面临巨大的变化。所以手机摄影就不再是拍出一张好照片那么简单了。
我们克服了那么多的困难,把P9造出来,无非是想让颜色更真实,光影更细腻,图像更生动;当拍摄者再次看到这些照片时,能够把他带回当初的场景,体会到按下快门时的心境。
所以华为与徕卡真正要突破的,不仅仅是技术,而是从手机拍照到手机摄影的升华,是从影像捕捉到情感表达的跨越;华为和徕卡的合作带给用户的是有温度的影像故事,有情感的自我表达,有情怀的人文互动。
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用户在情感上达到共鸣,始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华为手机摄影的未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