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
智能
导演、编剧: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展开全文
主演:
裘德·洛
海利·乔·奥斯蒙特
类型:
科幻丨剧情丨冒险
推荐指数:
最初观看斯皮尔伯格指导的电影《人工智能》的时候,我至多只有十四五岁的年纪。那时因年纪尚幼与经历短浅,除了那段让人痛哭不止的片尾以及机器屠宰场部分沸腾的残忍,再也没能在心底留下印象更深刻的片段。我曾以为,这不过是个在叙述人性的残忍与爱的恒久的故事,然而如今将这部电影复习过后,发现《人工智能》比看上去的那样更为复杂而沉重。
可以说,《人工智能》是一部披着后现代主义童话外衣的朝圣者的故事。
著名童话《木偶奇遇记》讲述了一个木偶人匹诺曹经历种种冒险奇遇,在通过“勇敢、衷心、诚实”的考验后,被蓝仙女变成一个真正的小男孩的故事。《木偶奇遇记》这部童话作品,在《人工智能》中作为必要条件出现,成为该影片。不难看出,《木偶奇遇记》中的匹诺曹所面对三条考验,在电影中都可以找出对照——勇敢考验,对应戴维在机器屠宰场的剧情;衷心考验,对应戴维在艳都的寻找蓝仙女线索的剧情;诚实考验,对应戴维千辛万苦抵达曼哈顿,面对另一个机器人戴维的剧情。
电影中的机器人男孩戴维虽不像匹诺曹一样在历练出一颗诚实、勇敢、正直的心之后便成为了真正的小男孩,他亘久不变的爱经历了2000年冰封,也没能得到蓝仙女的厚爱。2000年后的某一日,地球上仅存的高等机器人给了他被莫妮卡爱着的幸福的一天。在这一天结束时,“戴维也躺下睡去。于是平生第一次,他在睡梦中来到了那所有美梦发源的地方”。
这时戴维成为一个真正的小男孩了吗?影片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答案,却给予观影者一个充满希望的开始。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这部电影,确实是《木偶奇遇记》的后现代改造版。
如果单纯从童话的角度分析这部电影,人们所获得的即是一个“坚持爱的信念,最终美梦成真”式的核心。但是,我认为观看《人工智能》时,必须将库布里克创作的剧本部分与斯皮尔伯格添加的结局分开品味,否则就容易使人深陷于“爱”的皮囊中无法自拔——毕竟,斯皮尔伯格自行创作的结局太过温情,弱化了库布里克原剧情中深沉的思索与绝望,观影者的注意力不由自主地沉浸在“获得爱”的泪水里,为故事“完美”的结局大声喝采。
库布里克为了表达他内心的思索,在电影中利用台词、人物、符号等元素,清晰表明了这部电影是在探讨人与神之间的关系。每一个元素都如蜻蜓点水般为观影者指明了电影的核心问题——一心寻求神的我们,究竟能否得到神的回应?
可以说,去掉结局的《人工智能》,是一部探寻人与神关系的作品。
其一,影片伊始,就营造出一个“世界末日”式的背景:“因为温室效应,那些多年来的南北冰川逐渐融化,海水淹没了许多大城市,顺着世界上所有的沿海地区,阿姆斯特丹、威尼斯、纽约……荡然无存。”
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圣经》里关于世界末日的描述:“洪水泛滥在地上四十天,水往上长,把方舟从地上漂起。水势浩大,在地上大大地往上长,方舟在水面上漂来漂去。水势在地上极其浩大,天下的高山都淹没了。水势比山高过十五肘,山岭都淹没了。凡在地上有血肉的动物,就是飞鸟、牲畜、走兽和爬在地上的昆虫,以及所有的人都死了;凡在旱地上、鼻孔有气息的生灵都死了;凡地上各类的活物,连人带牲畜、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了,只留下挪亚和那些与他同在方舟里的。水势浩大,在地上共一百五十天。 ”(《圣经•创世纪》7:17-24)
其二,在影片开头部分的情节末尾,库布里克为观影者留下一个贯穿全片的问题。私以为,这里问题所指的并非黑人女性所提出的“如果这机器人真能爱一个人,这个人对机器人又有什么责任?”而是哈比博士则给出的回答:“但是在创世纪,上帝不是也创造亚当爱他吗?”
于是,哈比博士正如上帝造人那般,制造了一个以爱为程序核心、具有情感官能的机器人男孩,戴维。这番创造是一项实验,更是对神造人的模拟——戴维是人类之子,是人类的象征,而人类即是戴维的神。
其三,莫妮卡唤醒戴维爱的程序的那段情节编排很是巧妙:背景明媚的阳光柔和披洒在两人身上,莫妮卡按住戴维的后颈,缓慢念出七个单词——正如上帝用七日创造世界。戴维对莫妮卡至死不渝的爱被唤醒了,却也如夏娃给予亚当智慧之果一般,被唤醒了人性。戴维被莫妮卡抛弃,亦如同上帝将亚当夏娃驱出伊甸园一般。
其四,蓝仙女这一“角色”所象征的即是基督教的神——上帝。对于人类生命来说,上帝是最终的救助和保障:“上帝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圣经•诗篇》,46:1)这种终极的恩典,就导致了“寻求上帝之爱”的宗教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上帝被认为是在要求人生的完全服从。蓝仙女便是戴维的服从对象,在戴维的心里,她能够满足戴维的愿望,赐予他生命,具有至高无上的“神性”,以及“爱”。在《圣经•新约》文本中,代表上帝之爱的词语是agape,与eros所表达的“欲求的爱”不同,agape是无条件的、普遍的爱。“新约”赋予agape以“给予的爱”这样一种意义,正如戴维对蓝仙女这一童话人物的认知:蓝仙女将真实的肉体生命馈赠给匹诺曹,此举便是“给予的爱”。
其五,在后面的剧情中,戴维追寻蓝仙女的过程,即是一场追寻神的过程。在旅途的最终,才发现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神”。绝望之际,戴维选择了自杀,在放弃生的同时获得了一个永不止息的对神的希冀——在黑暗的海底,他发现了蓝仙女的塑像,从此开始对一个冰冷的塑像进行永恒的哀求。正像是现代人仍在对上帝的塑像频频乞求一样。
另外,影片重要的元素——蓝色,亦是对神这一形象的描绘。
故事中的情人机器人乔对戴维说:蓝色代表着忧郁。其实在这部电影里,蓝色不仅仅是代表忧郁的情感元素,有时也起到警示作用(比如戴维接电话时,特写镜头里电话上的光由红转蓝;游泳池事件发生前,莫妮卡在餐桌上分发的餐具是蓝色;抛弃戴维时莫妮卡所开的车是蓝色;机器屠宰场的男人分辨戴维是否是机器人的透视器的光是蓝色;哈比博士办公室门上镂空字体所透出的光是蓝色)。同时,蓝色是蓝仙女的代表色,亦即是神的颜色(艳都照在圣母像之上的光的颜色),代表神性的同时反映了“冷漠”的特质(莫妮卡在为马丁讲睡前故事时,床头的光照在两人身上,而远处坐在地上的戴维脸上却打着暖光,这里的蓝色做冷漠讲;再如抵达艳都后,戴维仰视着圣母的石像,圣母身上的光也是蓝色的,这里的蓝色也可以作冷漠看待),为的就是在烘托神的带给人的绝望感。
从这种角度看待《人工智能》这部电影,就是运用科幻的题材,浓缩了整个人类对神追寻的历史的电影。并且,这种对神追寻——剧本创作者库布里克认为——永远不会止息,也永远不会得到回应。
库布里克对人与神之间的关系的观念是极其压抑绝望的,在他剧本的结局中,戴维和泰迪乘坐的水陆两用直升机被摩天轮囚禁在海底,“戴维不断地向蓝仙女祈祷,她也永远温柔地对他微笑,她永远都这么亲切。最后灯光逐渐熄灭,但戴维仍然看到她模糊的身影,他存着一线希望呼唤她,他祈祷着直到海葵凋零死去,他祈祷着直至海水结冰,两栖直升机和蓝仙女都被冰封,他被锁在冰块里仍然看见,一个蓝色的身影,永远存在,永远微笑,永远等着他。”就此,库布里克的故事结束。结局映照开头的问题——上帝创造人类爱他,而他是不会哀悯人类的。
指导这部电影的斯皮尔伯格弥补了库布里克的绝望:虽然没有神的回应,但虔诚如一的人,总该得到些安慰吧。
这就是电影的第二个结局了。
作者
锦和
青春作家丨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