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贴春联,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传统,也是全世界华人过春节的重要标志。春联以简洁精巧的语句,抒发老百姓内心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春联其实也是中国文学的一种表达形式,饱含着出联人的才华。然而现在的春联大多写得不太讲究,文学趣味少了,春联的意境也降低了,优秀的文化传统,更多地只剩下了形式。
那么,在浩入烟海的春联对子里,有没有哪一句,是你真心想贴在家门口的?
其实,有一些诗人的诗句,本身就是很美的春联,比如:
非常应景的,充满春节喜气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也有格局宽广,气象雄浑的——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还有温暖可人的小清新——
展开全文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还有一些趣联、名对,体现着中国文人的才华和机智,比如无论正读反读都读得通的回文联——
天连碧树春滋雨,地满红花香送风。
有些网友也很有才,他们愿意标新立异,自创对联:
比如一位做新媒体的网友这样给家里写对联——
上联:惊爆!生吃茄子除雾霾
下联:快转!多喝白醋可防癌
横批:认同请分享
一位司法人员,给家里写的春联是这样的
执法剑,行公平,祝世间魍魉时时碰壁
披金盾,护正义,愿天下百姓岁岁安康
横批:依法卫民
话说,人们是怎样想起了写春联、帖春联呢?第一幅中国春联是出自谁的手呢?这一华夏所独有的文苑奇葩又是怎样枝繁叶茂发展至今的呢?
我国最早的一幅春联,一般认为是略有文学才华的五代后蜀亡国之君孟昶所书。以往,每逢除夕,孟昶都令翰林学士作词写在桃符上,挂在自己卧室的门外。公元963年除夕之日,孟昶叫翰林学士辛寅逊题“桃符”。辛寅逊写完了,孟昶一看,直摇晃脑袋,不满意,便亲自提笔在桃符上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联语对偶工整,含义明确,而且收尾两字连起来便是“新春”,意思是新的一年开始了,万事大吉;春节一到美好的春天就来了,万事如意。从此,孟昶题写的这一联“桃符诗句”,便被人们公认为是我国的第一幅春联。
不过,这幅最早的春联被世人视为“卜语”“预言”,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说,孟昶是位吃喝玩乐、花天酒地的皇帝,他根本不问国家的事情,这样的皇帝怎么能“长春”呢?在他写完了上面那幅春联的第二年,后蜀就被宋朝所亡。宋朝派余庆任成都知府,宋太祖赵匡胤的诞生日又称为长春,这与孟昶春联中的“纳余庆”“号长春”的奇异巧合。
到了宋朝,春联创作已蔚然成风,民间过年张贴春联也已经相当普遍。大政治家、大文学家王安石曾在《元日》诗中描绘了人们张贴春联的情景,是对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据说不用“桃符”而改为现在用红纸书写的春联,真正称作“春联”始自明初以及明太祖朱元璋。到了明朝初年,春联就更盛行了。这与朱元璋推崇倡导春联有很大的关系。朱元璋出身农家,自幼喜欢对联,后登基做了皇帝,极力推崇春联。
据《簪云楼杂说》记载:朱元璋定都金陵(今南京)那年,忽于除夕前传旨,要官僚百姓不论贵贱贫富,一律要在门口贴一幅春联,他将亲自微服出巡,细加品评。
一天,他出访,发现有一家没贴春联,就查问原因。原来那家主人是阉猪的。还没有找到代笔人。朱元璋一时高兴,就让户主取来笔墨纸砚,代为写了一联,这联很切合阉猪人的身份,并从猪暗示人,很幽默。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由于帝王的提倡,春节帖春联之风盛行。每逢春节来临,千家万户总要在自家门前张贴一幅用红纸书写的求吉利保平安的春联,不如此,似乎就没有那过年的气氛。
又快到了贴春联的时候,你们家的春联准备好了吗?它是否具有特别的意义呢?
想让贴春联变成一个有意义的事儿,而不是走过场,就赶快将写春联、贴春联的机会交给孩子吧!
神州佳教·研学旅行
【国内研学】原来最有价值的门神都在这里!
(北京)
汉字体验馆独家门神,
根据传统门神形象,经过艺术创意创作出
画面饱满、单色及四色作品均赏心悦目。
同时增加动手环节
集传统文化、手工操作于一体
增添文化、节日氛围的同时
愉悦身心
快来汉字体验馆亲自制作门神吧!
汉字体验馆,位于中华世纪坛三层,我们打造了“乐在知字”、“乐在感字”、“乐在玩字”、“乐在写字”四个体验区域。从时空的不同维度,通过有趣的游戏和动眼、动嘴、动耳、动手、动脑的五感体验,引导体验者完成“探索——发现——再发现”的过程,体悟汉字中蕴含的智慧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