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业务

黑客服务,入侵网站,网站入侵,黑客技术,信息安全,web安全

格雷格史密斯(格雷格史密斯的手)

标题下蓝字 销售与市场或搜索微信号 cnmarket 关注

核心提示

储蓄、投资、贷款、理财……金融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然而,你的每一分存在银行的钱,投资于资本市场的钱,甚至攥在手里的钱,都像你想象的那么安全吗?

金融行业如此高高在上、神秘又令人向往,然而,我们眼中的金融世界真的像它所展现的那么炫目吗?银行家是否真的值得人们信任?真相,远比我们看到的更加凶险……

请点击绿标收听音频

欧洲独立金牌记者乔里斯•卢因迪克,受著名的英国《卫报》邀请,在伦敦金融城长期驻扎,他采访了超过200位金融城中的银行家,目的是揭开金融业这个世界上最赚钱行业的神秘面纱。他将无数次采访内容放到博客上,博客引起了轰动,他不停地接到反馈,之后再根据各种反馈进行更深入的采访。为了采访,他几乎吃遍喝遍了金融城附近所有的餐馆、酒吧。然而,采访的过程和采访的内容让乔里斯食不甘味,因为来自这些银行家的真实爆料让他经常处于震惊、惶恐、无助和愤怒之中。作者不偏不倚的观察和记录,是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所有的数据、人物、故事都是真实的,很多受访者冒着随时丢掉饭碗的风险,接受了作者的采访,可见,金融世界中的人物并非全部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冷血。

《胡作非为》从某个角度来说,可谓揭穿了金融行业的潜规则,正如读者所说的,看完这本书,我再也没有安全感了。

下面,让我们看看金融行业到底有哪些潜规则。

展开全文

首先,就是零职业保障,下面就让我们看看金融企业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员工的。

格雷格史密斯(格雷格史密斯的手)

对于金融从业者来说,无论你是交易员还是中后台人员,来自人力资源部的电话都是“午夜凶铃”,只要你接起,通常就意味着你已经被扫地出门。一位人力资源经理,为我讲述了下面这些恐怖故事,她说,当面临裁员时,“消息传得真是太快了,一阵恐慌冲击着整个交易室。而当电话铃响起的时候,人们马上就可以猜到一二。我们会用最无辜和最平和的语调说:‘嘿,你一会儿是否可以尽快来一下20层?’但当事人比我们更清楚要发生的一切。你永远也不会希望接到人力资源部门无端打来的电话。最经常的情况是,每当我们打去电话,那些银行家们却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我们需要私人化地传达信息,因此只要我们无法按程序完成这些,他们也就不必承担‘官方的裁员风险’。所以当事人总是会从自己的办公桌前消失,甚至不接电话。当他们把电话的听筒拿起,他们的脸上就会流露出无比惶恐的表情。一些人在接到‘电话’后就必须马上打包自己的随身物品。他们会痛哭流涕,大声叫嚷,或者看上去完全像疯了一样。在与我们进行面谈后,通常情况下,5分钟之内他们就会被公司保安‘请出’大厦。至于那些有机会接触到敏感资料的银行家,他们将被严格禁止再碰自己的办公桌和手机。我们就曾经抓到一些试图往U盘里拷贝文件和向私人邮箱中发东西的人。‘他们现在竟敢这样对我’,这是很多人在离开的时候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只不过这么做可不明智,毕竟不经意间它有损你的身份。往好处想想吧,说不定你可以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她承认,几乎每天组织一场像这样针对单一员工的裁员会议会让你“有一点泯灭人性”,但是大范围的裁员会更让你头痛。她所在的银行是一家全球性金融机构,而任何一个地方的裁员结果都必须在24小时内公示。在那些日子里,她每天可能要开15场会议,电话会从早上7点一直响到晚上10点。她说:“你虽然坐在那里,但是脑子里总是在试图盘算着下一个人员的情绪反应,他们中的某些人会非常激动。对于手持工作签证的外国人,他们必须要自被解聘之日起30日内离开英国。“想象一下,这些人也有自己的朋友、恋人……有些人还会基于自己对过年时奖金的预期提前消费。但现在他们什么也得不到。解聘总是发生在秋季左右的原因之一就是你不需要再为这些人支付奖金了,而奖金池对于留下来的人来说则会变得更大。”

这些内容无疑算得上是“银行中不为人所知的事情”,就像人力资源部经理在她的邮件中所写的那样,“金融城的大门距离你只有5分钟的行程。”这就是所谓的零职业保障,它切切实实发生在你我所羡慕的高大上的金融从业者身上。既然如此,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指责他们不择手段地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去攫取金钱呢?

其次,在零职业保障之后,是从业人员的道德沦丧。金融企业中人各为己的企业文化,激励倒错的薪金机制,以及一些不见光的行业规则,让金融从业者游走于法律和道德的边缘,并逐渐失去了人性。

作者在书中写道:

2012年春天,格雷格•史密斯引发了一场全球媒体的大讨论,起因就是《纽约时报》上刊登了一篇由他所写的观点尖锐的署名评论“我为什么离开高盛”。史密斯是高盛的一位董事总经理,负责公司欧洲、中东和非洲市场的美国权益衍生品业务,曾在高盛伦敦分部的交易室工作过多年。他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这是一个“腐朽和有害”的环境,他的同事们会把客户称为“提线木偶”。

史密斯对外宣布他将会以此为题出一本书,而我也决定采访一些前者所在银行的竞争者的内部对此持反对观点的人。几个销售人员和权益衍生品设计师正有此意——大概是媒体对其所在领域铺天盖地的轰炸已经把他们惹毛了。

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格雷格•史密斯的大名,有些还与他有过几面之缘,而他们所有的人都会问到同一个问题:“他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他应该知道购者自慎,不是吗?”“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客户,”一位以鼓弄权益衍生品为生的产品设计师向我解释道,“你会遇到普通人那样的零售客户,我们通常会很好地保护他们;你也会遇到专业投资者或市场上的交易对手方,和他们在一起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真的。我们会假设专业的交易对手方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如果你有机会以两倍的价格卖掉你手中的产品,你会怎么做呢?”另一位复杂金融产品的设计师问道。他认为单从生意的角度看这是合法的,前提是客户拥有足够的信息。同时,他还说道,客户往往会忽视风险自担这条“重要规则”。“你需要看一下那些合同的附属细则,并应当在做出任何购买决策前让一位律师为你进行解释。”他郑重其事地告诫道:“否则,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实际上,在“更现实的世界”里,买者通常会受到众多消费者权益保障法规的保护,这使得购买人有机会退换有瑕疵或者被误导购买的商品, 或者就某些商品获得担保,抑或获得对“异地远程消费”购得的商品诉诸冷却期的权利。而在金融世界里,针对专业投资者的“购者自慎”或“买者当心”则是一个获得广泛认可和被普遍接受的法律原则。当我要求受访者再从道德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整件事情的时候,很快我们就触及了一个本质的概念:“非道德范畴的事物。”每个人都会这样说,“你要理解‘非道德范畴’和‘不道德’是不同的。” 非道德范畴意味着“好”与“坏”在决策过程中实际上无关是非。在金融城里,你不会关心一份合同在道德上是对或是错,你看重的是它对“声望风险”的影响。

一旦你就此拧开自己的耳朵,类似的例子就会一拥而入,对于在金融世界打拼的这些人而言,研判他们行为的字典当中早已将能够激起道德讨论的词汇剔除一空。而金融城中最大的恭维莫过于“专业”二字,它意味着你可以把情感从工作中剥离出来,当然也包括道德和信仰——这些都是儿女情长的家事。在我绝大多数的采访中,“道德”这个词只会在一种情况下可以和“工作”连接在一起出现,那就是对上司的唯命是从。

再次,在各类金融机构看来,他们手中的钱无非是“别人的钱”,既然行规如此,又如何能苛责那些从业者不珍惜呢?

对此,作者在书中写道:

历史上,金融城和华尔街上的投资银行都是从小型的合伙企业一路发展壮大的,在那时,管理者和公司所有者几乎是完全重叠的,合伙人以个人自有资产对外承担责任。当市场向好的时候,他们可以赚得盆满钵满,但当情况稍有不慎,他们的财富也会随时消失。换句话说,有奖就有罚——如果事情并不能如他们所愿的那样发生,那么他们将受到金融市场的惩罚。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这些合伙企业开始陆续在交易所上市,有的则被意图趁金融自由化之机进军投行业务的上市商业银行收购。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商业银行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大量并购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最终变得“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a。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投资银行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通过上市,他们把原本应当由自己(即合伙人)承担的风险转嫁给了上市公司的股东,同时还可以部分享受股票和股票期权带来的好处。股票价格越高,他们的股票和股票期权也就越值钱。当然还有更好的买卖,他们可以通过承担更多的风险按股票的价格继续筹集资金。就像我们看到的那样,“大而不倒”实际上意味着纳税人为最终的风险埋单。

“那些不过是别人的钱。”这是金融城对市场状态的全新表述。

一家合伙制银行的前台部门老兵告诉我,在他的职业生涯早期,他就清楚地认识到了所有制结构上的这种不同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银行家们的行为模式。“那时我还年少轻狂,”他回忆说,“我认为自己设计的东西非常棒,于是跑去见交易部门的头儿,并向他展示了我的成果。我想告诉他,‘这东西很给力,看看我们是不是能用它赚到很多很多钱!’那位交易主管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合伙人,他看着我,说道:‘别忘了,这可是我自己的钱,你别给我搞砸了。’”那是这个系统的过去,老兵总结道,“而现在,作为一个银行家,你的股东就坐在你的旁边。”

投资银行和混业银行的“突变”不过就是“最近的”事情,这个事实绝对会让你瞠目结舌。你可能会经常听到针对银行承担了过多风险的讨论,但是如果你看一下银行的结构,你就肯定能明白真正的问题其实是“过度风险的所有权归属”。承担风险的那些人已经不再是那些制造和享有风险的人了,这从根本上改变了风险和合规部门的角色。那些过去履行该项职能的合伙人会从内心深处惧怕灾难性的损失,这种恐惧就赋予了其绝对的权力。而在今天的金融系统中,风险和合规部门的唯一职责应当是确保股东、监管者和纳税人的利益,他们才是真正肩负风险的人们。

说到这里,我终于开始明白为什么那些在对冲基金、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工作的受访者会对宣称自己是自由市场一分子的已上市却“大而不倒”的银行嗤之以鼻了。他们会说,没有了退出可能性的资本主义制度就像是没有了地狱说的教义,“正面我赢,反面你输”或者“今天的银行就像是在用别人的头大玩俄罗斯轮盘赌”。

最后,让我们看看从业者的家人朋友是怎么看他们的。

一位年收入百万英镑的银行家说,他从来不敢让自己当警察的父亲知道他的收入。

一家超级银行的董事总经理说,当他的父母和妹妹知道他的工作内容后,向他投来了鄙视的目光。

许多银行家不敢在聚会等公共场所说出自己的职业,原因是怕受到围攻。

作者在书中还写道:

我曾经采访过一位女性读者, 她25 岁左右,亚洲移民后裔,和一位银行家谈过一段时间的恋爱。在我把对她的采访内容发布到网上之后,评论栏也出现了部分类似气愤和轻蔑的非议之声:接下来是谁?银行家的匿名邮差?虽然评论者们有自己的立场,但看起来站在类似她的角度上的某些事实和观点确实切中了要害,毕竟在我的博客中从没有什么其他采访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如此广泛的关注。很显然,她所描述的这种行为方式让许多人产生了共鸣。

在我们将注意力转向最后的两类银行家之前,她下面所讲的内容可能是迄今为止最让人忌惮的故事了:

他总是想要到银行业工作。那时,我并不知道这将对我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冲击。整个夏天,一切还尚好,他每天要从上午9点一直工作到晚上7点。我觉得没问题,我可以处理好这些。但是他却已经变了。他谈笑间都议论着他同事们的妻子是如何如何花钱的;他还给我讲他某位同事的女友是怎么为了见他一面不得不等到第二天凌晨4点。他把这些都当玩笑似地讲给我听,而我也开始意识到他这是在向我暗示着什么。

正式工作开始后的第一个星期他就每天工作到午夜。太让人抓狂了 !如果有哪天他晚上10点钟就能结束工作回到家里,我会对自己说:“哇 !真是太好了。”

大学毕业后,我搬回了我父母家住。父母并不了解我们之间的情况,却不得不对我凌晨一两点钟打电话的时间感到疑惑。过去,我们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会通上至少40分钟至1个小时的电话,但现在我只能给他发个短信,因为我知道即使拨通了电话也没什么意义,他根本就不会接。我会先上床睡觉,等第二天醒来后再去查看他昨天晚上回复的信息。

周五晚上我会住在他最近刚和他一位同事合租的公寓里。条件简直一塌糊涂,房间里只有床和衣柜;厨房令人作呕,而且从未使用过。有一次,我在那里一直等他到凌晨3点,进屋后他已经不愿再看一眼什么电视和网络之类的东西了。我现在要做的就是找点事情填充我的休息日和夜晚时间,因为我不想就这样坐在他的公寓里等着他。

每当很晚他回到家后,他会喝上几罐红牛饮料补充一下体力,希望坚持和我再说上几句。但是我实在太困了。我会想明天早上我们可以睡会儿懒觉,再聊聊天。谁知就在这时他收到了一封邮件,上面说:“请在明天上午9点前到达办公室。”

我多想再次回到我们的大学时光啊,我们两个之间的事情永远排在最优先的位置。能和自己所爱的人在一起,我感到很幸福。但对今天的他而言, 那些都只能退而求其次了,因为工作是第一位的。他曾经是世界上最体贴的人,而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他想要的是什么,这份工作才是他真正渴望的东西。

当他发现自己有可能在晚上8 点左右离开办公室的时候,他会提前给我打来电话,这时我会用最快的速度完成我手头的工作,因为我想也许我们整个晚上都可以在一起了,甚至没准一起去餐厅吃饭。但该发生的还是会发生,面对残酷的现实,我感觉自己的想法真的太天真、太愚蠢了,为了他我抛下了我的朋友,放弃了一切。我们之间的平衡已经完全被打破了。

他是一个好人,大学的时候我们情投意合。他现在的压力很大,父母面临着财务困境,需要他帮忙偿还债务。他是个非常虔诚的人,而且从不喝酒。但是银行的工作却并没有让事情变得简单起来。事实上,他的父母曾对他说如果在银行中为了获得成功和晋升喝酒是必需的过程,那么这也没什么大不了。但是他依然不会这么做。同样的窘境和尴尬还会出现在脱衣舞夜总会。我知道,以我目前的身份这么说还不妥,但是只要我们没有结婚,如果工作需要他这么做我没有任何意见。然而如果我们已经结婚了,那我绝对不能接受这些。

他接到工作邀请电话的那天我就在他的身边。当时我们在火车站,他是那么的兴奋和激动以至于他跑向我把我抱了起来。那一刻,周围的人们都愣住了,但我们恰恰沉浸在幸福之中——他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最终赢得了属于他的机会。

他是一个极为争强好胜的人。有一天我们正好谈到了他的一位也在金融圈工作的朋友,几乎每天都把自己泡在工作当中。我特意提醒了他,而他却对我说:“哦,不会,他那是在胡说八道,我可不想那样。”

这份工作给他带来快乐了吗?前不久,我们一起吃饭的时候,他突然收到了一条信息,内容是说他的工作出了一些纰漏,这让他一下子像丢了魂一样,心烦意乱,坐立不安,根本听不进去我说的话。之后的整个晚上他都在为工作上的事发愁和烦恼。

格雷格史密斯(格雷格史密斯的手)

自打他有了现在这份工作,所有的事情都变成了“待定状态”。每当我们为一些事情做计划的时候,他都会说:“说不定到时咱们要重新调整。”即使是我们已经付诸实施了,他也随时有可能接到要他赶快回到办公室的电话。和他在一起总是伴随着各种限制和条件。

哦,天啊 !你知道吗,他真的很努力,但是我仍然曾十分严肃地对他说:“你看,我不喜欢你的这份工作。”如果要我选择,我不想继续目前的状态。如果银行家的生活方式是我追求的目标,那我自己也可以在金融行业内找份工作。但我在一家商场里工作,我和我的父母住在一起,我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贷款要还,很大一部分……他现在的薪水很高,而且也很聪明——忽然之间他在我们的关系中处于了一种绝对优势的地位。

他经常会说“我带你去购物吧”。我不希望他用给我买礼物的方式掩饰他没有时间陪我的遗憾。但是他现在的口吻却是:给你买东西是对你的补偿。

他在并购部门上班,每当他和我谈起他的工作时,我就会感觉自己被一堆首字母缩略词搞得头晕眼花。“请讲英语 !”我大声叫道。我见过他的一些同事,而且很怕和他们交流。“你是做什么的?”“我在银行工作。你呢?”“嗯,我在一家商场工作。”我马上成了一个局外人。

他的这些同事一个个就像是超人,无可挑剔的英俊外表、机智过人、才华横溢。我大概了解一些他们每天所做的事情,而我甚至懒得在天冷的日子里到外面跑跑步。我不喜欢他们,虽然我觉得他们都很优秀,但是他们是一群令人心生畏惧的人。

更可悲的是,他们口中谈论的永远只有他们的工作,即使是和他的室友谈话也离不开这类话题。他的室友也在同一家银行就职,只不过分属不同的部门,你肯定想象不到他们俩之间的对话有多么的单调、乏味和孩子气: 谁谁谁工作是多么积极;如何才能让工作走上正轨,过程有多么困难和艰辛——他们能谈上一整晚。“我所在的部门最擅长做并购。”“但是我们部门的优势是……”紧接着,乱七八糟的缩写词就开始满天飞了。其中一个说道, 但是你还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交易员,另一边的那个立刻辩解了起来。

噩梦似乎总也看不到尽头。这头我们正在一起做着某事,那头他可能就会给身处印度的同事们发去邮件,让他们在早上9 点前完成特定的工作。有时,他会给尚在印度家中的某个家伙打去电话,让他赶快去趟办公室。人们始终被持续不断的压力包裹着。不久前,他在电话中告诉我,“哦, 天啊 !他们此刻正在裁人。”当然,这一次他很幸运。

每当他和我讲起他整天都忙于什么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这种工作我也能够胜任。他曾经对我说,他每天至少要把自己一半的时间用在文档排版、调整行距等这类使工作看上去更加完美的锦上添花式的事情上。报告在银行业中是如此的重要,你懂的。

还是那句话,金融行中的生活确确实实非常辛苦,对于某些人更是如此。他的一位同事整天以泪洗面,因为她承受不了这种压力。但是据说, 他们银行的某位MD 由于看中了她在某方面的特殊才能所以一直强留着她在这里工作。遇到不顺心的事,她时不时会跑到厕所里大哭一会儿,而我的男朋友只得为她打掩护,为她不能出现在办公桌上找些借口。

我其实也在自我反省是不是对他太苛刻了。但问题是,我没法和父母去倾诉,因为他们还不知道他的“存在”。我的朋友们也完全无法理解我的苦衷,每当我将我男朋友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以及这对我们造成的影响告诉她们的时候,她们全部都会大惊失色。我必须要寻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除此之外,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敷衍地在一起共进晚餐,而后草草了事,只因为他不得不赶回办公室,我可以接受吗?放在以前,要是他敢不接我的电话,我肯定会想:看我一会儿怎么教训他。但是现在,我却会为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去编造理由。

和他坦诚地就此事沟通一下?也就是那么回事,自欺欺人罢了。我甚至不会再对他大声喊叫,不会再责备他的所作所为,他的工作太繁重了。过去我们吵起架来总是没完没了,几个小时的不愉快,然后是几个小时的冷战,直到最后把事情弄清楚,把问题解决。但如今我已经不会再这么做了,因为我们根本没那个时间。

这是我们现阶段的模式:我会坐上1小时的车到他办公室附近的地铁里见他,他留给我的时间也就是1小时。我几乎每次都会乞求他:“你今天几点能结束?”我与同样也在“争取”他时间的家人陷入了一种卑微的、荒唐可笑的竞争。每年圣诞节的时候他有4天假期,但拥有一天似乎都是我的奢望。

一方面我很害怕他为我丢掉眼下的工作。但与此同时,虽然之前几个月里我结识了一些新的朋友,但是我依然不敢向他们介绍他,他们百分之百会觉得我的男朋友是我自己虚构的。我很愿意把我和他的事情讲给我的妹妹听,她也很想见见他,只可惜那起码要等到晚上11点,而那时我妹妹早就睡着了。

上周六在他离开家前,我问他是否希望就像现在这样工作一直到老,他的回答是否定的。对此我一点也不感到意外。但是当我继续问他除了金融之外还打算做些什么以及他如何看待自己的未来时,他却对我说他从未安静地思考过这些,他唯一知道的是他一定还要在这个行当里再努力拼上一些年,那样的话,今后他无论想要什么都能唾手可得。

购书链接:

本期嘉宾

乔里斯•卢因迪克

(Joris Luyendijk)

畅销书作者,欧洲金牌记者,所著超级畅销书《像我们一样的人:曲解中东》在荷兰畅销25万册,并在16个国家出版。

2011年,卢因迪克受《卫报》邀请对金融行业开展独立秘密调查,同步开通“以人类学视角看世界”金融官方博客,引起全球轰动。《胡作非为》自2015年在欧洲上市,在世界各国引起轰动,作者因此获得著名的NS Publieksprijs奖。

您的老朋友 《销售与市场》

长按二维码点选(识别图中二维码)

内容统筹:梁弘

本期主播:昊宇

本期文案:李莉

剪辑制作:王培

美术设计:刘尧

内容合作

QQ :164040931

TEL:0371-63906152

  • 评论列表:
  •  嘻友喵叽
     发布于 2022-06-09 15:35:35  回复该评论
  • 的设计师问道。他认为单从生意的角度看这是合法的,前提是客户拥有足够的信息。同时,他还说道,客户往往会忽视风险自担这条“重要规则”。“你需要看一下那些合同的附属细则,并应当在做出任何购买决策前让一位律师为你进行解释。”他郑重其事地告诫道:“否则,就会出现信息不
  •  颜于邶谌
     发布于 2022-06-09 15:43:38  回复该评论
  • 晚上11点,而那时我妹妹早就睡着了。上周六在他离开家前,我问他是否希望就像现在这样工作一直到老,他的回答是否定的。对此我一点也不感到意外。但是当我继续问他除了金融之外还打算做些什么以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